嫩叶草2023新地扯一二未删减版_久久舔阴茎爽爽人人片_伊犁网站入口

当前位置:集团介绍 > 发展历程

  1978-1992年 ?海螺集团的发祥地——宁国水泥厂和建设发展

  海螺集团是在原安徽省宁国水泥厂发展的基础上改制设立,并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宁国水泥厂筹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是我国“六?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我国水泥行业最早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的大型水泥企业之一。

  “海螺”的名称来源于宁国水泥厂的“海螺”牌水泥商标,而海螺商标的命名则源自宁国水泥厂石灰石矿山的名称大海螺山和小海螺山。

  宁国水泥厂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是我国最早引进的两条生产线之一,设计能力为年产熟料130万吨、水泥150万吨。项目总投资4.62亿元,1992年实现达产达标。

  1993-1996年 ?海螺集团组建

  1993年,宁国水泥厂制订并实施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了一个山区水泥工厂向跨地区、跨行业企业集团的转变,1996年9月正式组建海螺集团。

  1994年,宁国水泥厂出资3100万元在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购买了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和120亩土地,组建芜湖海螺塑料型材有限公司,引进PVC型材生产线,开发生产第四代新型节能环保产品——塑钢门窗,奠定了海螺型材的发展基础,迈出了从山区到城市、从水泥到化学建材“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第一步,推动了我国门窗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铜陵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1995年9月,在省政府的主导下,以宁国水泥厂为主体,安徽省建设投资公司和铜陵市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安徽铜陵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7月26日建成投产。项目最终总投资为14亿元,较概算节省了2.8亿元。

  白马山水泥厂是国家“六五”期间建设的重点水泥企业,拥有3条湿法生产线,始建于1975年,1981年建成投产。1996年9月出资2亿元整体承债式并购白马山水泥厂,恢复了该厂第三条湿法生产线的扩建,并投资2.5亿元、用16个月时间新建了一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汪洋评价:兼并白马山水泥厂,是安徽资产存量调整最成功的范例。

  宁国水泥厂通过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战略,以资产为纽带进行产业扩张,积聚了人才、资金和技术力量,初步形成了集团化发展的格局。

  面对新的形势变化,为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安徽省政府决定改变当时全国各地普遍将建材局改制为企业集团的做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以宁国水泥厂为核心企业的海螺集团。

  1996年8月24日,安徽省政府在芜湖召开的皖江开发开放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成立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

  1997-2015年??海螺集团壮大发展

  海螺集团成立后,开始实施“T”型发展战略,在沿江等地大量购买石灰石资源,收购具有市场潜力的小水泥厂,将其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创建了具有特色的海螺发展模式;随后,又适时制订并实施了“立足省内、巩固华东、拓展华南”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我国水泥产业结构升级、建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水泥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海螺水泥”的诞生

  1997年9月,以宁国水泥厂、白马山水泥厂为主发起成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10月21日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开创了水泥行业境外上市的先河,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由此从海螺集团脱胎而出。

  创建海螺发展模式

  1999年,公司确立了“以水泥为主、化学建材为辅,谨慎发展与主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抓住国家“上大关小”的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在全国水泥行业率先打破“全能工厂”的建厂模式,依据“T”型发展思路,先后在沿江、沿海的宁波、南京等地并购立窑和中小水泥企业,将其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同时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长江两岸的芜湖、铜陵、安庆、池州等地建设大型熟料生产基地,发挥长江水路运输的成本优势,快速拓展了在华东地区的市场覆盖面。这种“熟料基地+粉磨站”的建厂模式被行业誉为“海螺模式”,为加快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兼并重组 飞速发展

  海螺集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先后成功地完成了40多家企业的兼并重组,通过技术改造、管理输出、制度移植和文化融合,使这些企业重焕生机,为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和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

  “九五”期间,集团相继收购重组了张家港市水泥厂、上海奉贤水泥厂、南通市水泥厂、泰州市水泥厂等企业,通过改扩建,加之新建生产线的投产,沿江沿海“T”型发展战略初具雏形,集团水泥、熟料净销量大幅提升。

  “十五”期间,海螺水泥在大规模建设怀宁等熟料基地,太仓、海门等沿江粉磨站的基础上,重组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省份的7家公司,进一步巩固了“T”型发展战略,完善了在长三角水运系统的全面布局。

  “十一五”期间,集团遵循以“并购为辅,新建为主”为原则的发展战略,加大新建项目力度,并购企业有佛山海螺和龙陵海螺。

  实现水泥装备技术新跨越

  经过多年的生产和建设实践,海螺通过系统总结宁国水泥厂日产2000吨和白马山水泥厂日产2500吨“低投资、国产化”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建设和运行经验,攻克了日产5000吨“国产化”设备的技术难关,探索了一条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新路子。

  2002年3月,在铜陵海螺率先建成国内第一条日产5000吨国产化示范线,标志着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迈上了新台阶,结束了我国大型水泥装备重复引进、代代引进的历史,推动了中国水泥工业的整体进步。

  2004年,在消化引进的池州海螺日产8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引进的关键技术,分别在铜陵、枞阳等地建成了4条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使中国成为继泰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万吨生产线的国家,中国水泥生产技术由此登上了世界水泥行业的最高点。

  “十二五”期间,在铜陵海螺、芜湖海螺、阳春海螺建成的4条日产1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集成了目前最优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工艺和装备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水泥行业最先进水平。水泥装备技术上的跨越和突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集中度,铜陵海螺、芜湖海螺、池州海螺、枞阳海螺等多个千万吨级的熟料生产基地陆续形成,重塑了中国水泥行业的国际形象,“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成为国内外同行的共识。

  集团改制

  为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活化经营机制,根据安徽省委常委会[2002]24号和省长办公会[2002]40号会议纪要关于海螺集团改制的决定,2002年10月起集团改制工作全面展开。按照省经贸委拟定的改制方案,经国信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对海螺集团进行的整体资产评估,省财政厅以“财企字[2002]503号”文件批复了资产评估报告。2003年1月19日,集团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改制方案,并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发[2008]139号文件的要求,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社秘[2003]74号文件)批复计算确认的员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金,参照省内各企业改制做法,经2008年7月27日202名股东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将员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金一次性全部返还给集团改制员工,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改制任务,实现了员工由企业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

  海螺集团的改制,不仅没有给政府增加任何负担,而且上缴省政府改制资金6亿多元。

  资本运作

  “海螺水泥”自1997年在香港上市以来,不仅从资本市场上获得了140多亿元的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引进了上市公司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公平、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赢得了境内外广大股东的信赖,成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华南战略

  2002年下半年,集团确立了“立足省内、巩固华东、拓展华南”的总体发展思路。2003年,开始迅速向华南等地拓展,先后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选址建设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加快了华南区域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西部开发

  为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200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西部发展战略,先后启动了甘肃、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等多个项目,规划形成3200万吨熟料生产能力。“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行业龙头的海螺集团,积极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快了川、渝、贵等项目的建设步伐。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十二五”期间,海螺集团先后建成了集成世界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环保装备的三条日产12000t/d生产线,开发了世界首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持续推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着力将水泥行业打造成节能绿色环保的新型工业。成功并购了云南壮乡、陕西众喜、国产实业等数十家水泥企业,新增熟料产能3110万吨,水泥产能4565万吨,进一步完善了战略布局,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强了市场控制力和话语权,为推动我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与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6-2020年??冲刺世界500强

  “十三五”期间,海螺集团坚持走“产业绿色化、工厂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发展道路,坚持效益与创新并重、智能与环保并行,追求效率更高、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更绿色可持续、更有序和谐的增长,实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一强三冠”目标。

  建成全国首个全流程水泥制造智能工厂

  集团着力推动大数据时代新技术与水泥制造的深度融合,2018年在全椒海螺建成全国第一个水泥生产全过程智能化工厂。在芜湖海螺实施水泥矿区无人驾驶项目,引领传统产业再一次升级。

  打造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

  集团建设SCR深度减排环保示范项目,完成海螺生物质替代燃料综合处理技术研发,打造芜湖海螺超低排放示范工厂,建设排放更低、消耗更少、产出更高的绿色低碳工厂。2018年10月,在白马山水泥厂建成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对推进我国乃至世界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有着深远的示范意义。

  强强联合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为进一步促进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经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在省国资委的主导下,2018年海螺集团顺利并购重组安徽国贸集团,经营范围一举拓展到进出口贸易及供应链建设、房地产及建筑施工、类金融等领域。

  全面发力 多点突破

  集团产业拓展到水泥、型材、国际贸易、新材料新能源、建筑施工、现代服务业等六大领域,首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全椒落地,建成投产10个骨料项目,建成芜湖型材生态地板项目,开工建设9个光伏项目和1个储能项目,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快速形成。

  走深走实“一带一路”

  集团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别的水泥和型材项目相继投产,乌兹别克斯坦、泰国等国的项目也先后落地。目前已在东南亚、欧洲、北美、非洲等地区拥有42家企业,海外员工达3600多人,用工本土化率达到70%以上,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再到资本输出、海外建厂,海螺集团实现了真正的跨国经营。

  奋力迈进世界五百强

  2019年7月22日,海螺集团以284.9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迈进世界500强,名列第441位,实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一强三冠”目标。这也是安徽本土企业首次跻身世界500强榜单,同时为国有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生动案例。
  2020年,海螺集团以339.1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世界500强榜单第367位,较2019年大幅提升74位。

2021年起 ?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绿色转型  

围绕做强主业、巩固主业,紧盯节能、减排

  迈入“十四五”,海螺集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三地一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围绕做强主业、巩固主业,紧盯节能、减排,不断培育企业发展新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示范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2023年,海螺集团以329.9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世界500强榜单第464位,连续五年进入世界500强。

  围绕做强做优做大主导产业,做长做宽做高产业链条,海螺集团聚力碳科技研发,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及上下游产业发展,成立三碳研究院和中碳科技公司,与中科大、大连理工、南开等院校合作建立二氧化碳资源化联合实验室、新材料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甲醇SCR脱硝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通过资金、平台、技术、人才优势互补,促进碳科技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在清洁能源利用、燃料替代、减污降碳迭代技术、二氧化碳市场化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用能空间和环境容量。

  围绕产业数字化升级和发展数字产业,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孵化出20余个优秀行业APP,接入各类物联网设备和工艺流程数据45余万个,成为国家首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借助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建设,着力打通设计、生产、服务全环节数据链,贯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孕育孵化出海博智能科技无人驾驶、海螺中南智能机器人、上海智质科技等高科技产业链公司,初步构建了智能制造与数字产业集群。

版权所有: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文化路39号
联系电话:0553-8396990 邮箱:conchwz@126 皖ICP备05009088号
本站所有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海螺集团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皖公网安备 34020202000547号

鲜城| 同德县| 阿克陶县| 鄂托克旗| 阳谷县| 绥芬河市| 肇庆市| 广水市| 永吉县| 玉溪市|